海尔最初是做冰箱的,靠冰箱起家。1984年海尔品牌创立于青岛。1985年,张瑞敏从消费者的信中发现了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为了真正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
冰箱(refrigerator)是保持恒定低温的一种制冷设备,也是一种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恒定低温冷态的民用产品。冰箱箱体内有通过压缩机、制冰机来结冰的柜或箱,还带有制冷装置的储藏箱。其发明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而世界上第一台人工制冷家用冰箱则是于1879年诞生,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家用电冰箱。人类从很早的时候就已懂得,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食品不容易腐败。公元前2000多年,西亚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就已开始在坑内堆垒冰块以冷藏肉类。中国在商代(公元前17世纪初一前11世纪)也已懂得用冰块制冷保存食品了。在中世纪,许多国家还出现过把冰块放在特制的水柜或石柜内以保存食品的原始冰箱。直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还有这种冰箱出售。
在清华大学旧校区中央,立着一尊日晷,上书四个字:“行胜于言”。
古人讲,知易行难,行胜于思,行胜于言。用现在一句流行语作为反证就是:你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行难?但凡懒于行动,应该是没有行动的动力。行动前,觉得千难万难,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好不容易摆开架势行动起来后,过程中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信心尽失;行动后也有了结果,结果乐视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结果遭糕就怨天尤人,再也不敢踏进一步,于是就止步不前。
行胜于言,是个对比句式,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它的题眼是“胜”字?为什么胜不必再讲,怎么胜才是关键。
胜,在这儿即行动的意义大于言语的意义。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这就是著名的张瑞敏砸冰箱事件。
如果那次张瑞敏没付诸行动,而是不痛不痒地喊喊口号,海尔,会不会是今年的这个样子?!
1985年,那时的海尔还不叫海尔,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刚到海尔任职不久的张瑞敏,一天巡视库房时发现76台存在这样那样缺陷的冰箱,他把职工们召集起来问怎么办?许多人说反正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价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但张瑞敏不同意,他决定把这些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谁做的谁来砸,他自己抡起大锤先砸了第一锤。结果,这一锤砸出个中国冰箱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今天的海尔,早已是全球冰箱老大了。张瑞敏用过的这把锤子,后来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了。
海尔集团的厂长张瑞敏先生挥起大锤砸毁了有质量缺陷的76台冰箱,从此唤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
海尔人始终坚持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在1988年12月就得全国同行业的第一块金牌。拿到金牌之后,张瑞敏对他的员工说,我们拿到的只是一块全运会的金牌,下一步我们就要拿奥运会金牌。
在这样的鼓励下,海尔的员工更加树立起严格的质量观。所有的员工都以拿奥运会金牌为目标,以质量使得我们的产品走向全球为方向。
海尔在生产经营中始终向员工反复强调两个基本观点:用户使企业的衣食父母。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精细化、零缺陷”,让每个员工都明白“下道工序就是用户”。这些思想被员工自觉落实到行动上,每个员工到将质量隐患消除在本岗位上,从而创造出了海尔产品的“零缺陷”。海尔空调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产品开箱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1985年,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
当时跟干部商量如何处置,有人说,冰箱只是外部划伤,便宜点儿卖给工人。那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斤白菜,一斤多花生油,六两猪肉。一台冰箱两千多元,是一个工人三年多的工资。
就算这样,冰箱依然供不应求,抢都抢不上,“纸糊的冰箱都有人买”。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
张瑞敏清楚,并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张瑞敏轶事:
在海尔发展情况有所好转,能够为员工分发福利的时候,工人希望能有一个烧煤的煤气。公司就拿一批冰箱换回来煤气证,每一批换的不多。当时张瑞敏定了一条规定,打三班的先发,换两班的完了之后给常规班的,最后是管理人员,到最后是他自己。
分房的时候,也是先给大家分,领导就算房子再紧张,也是先给工人。当时一个生产线上的老工人分完房之后,在院子扫院子。张瑞敏问他为什么要扫院子?他说从来没想到普通工人也能够分到房子,无以报答就天天早上扫院子。
以上内容参考:青岛新闻网-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 他让海尔勇立时代潮流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民族企业对于质量,信誉,诚信的把关,守住自己的操守,就是守住企业的品牌,企业的信誉,守住财富。
海尔砸冰箱,说明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诚信经营就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有什么样的领导人,就有什么样的公司,你的公司就能走多远,欺骗只会自己毁掉自己。表现出了公司的企业文化“真诚到永远”深入人心,领导人不要以小利而毁掉企业文化和社会地位,要用更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说明了产品质量好坏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久存活下来的关键因素;也说明了商业炒作很关键,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完美起飞。
其实这个企业砸冰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倡导行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商业炒作。深层次来说,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企业管理者无能,没有好的企业管理方法,试图放大这种低劣行为的后果来唤醒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
起飞后掉下来肯定是猪,但没有掉下来的还是猪,不会成为凤凰。
海尔即时激励的方式多样即时激励是海尔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两种形式。
物质形式
在质量管理上利用质量责任价值券,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撕券予以奖罚。
精神激励
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小发明(
“魏小娥边角料收集箱”);
设立荣誉奖(为管理干部设置海尔金、银、铜奖;为工人设置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海尔通过即时激励营造出尊重人才的整体氛围,使得员工的个人价值在此能够得到实现,广大员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最终赢得员工的忠诚。
通过即时激励摆明是非态度:张瑞敏砸冰箱砸出质量文化背景:
1985年,一位用户来信反映,近期工厂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武器,处理给经常来检查的工商、税务、电力或自来水公司的人,让他们能够少难为他们一点。
张瑞敏做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现场会,把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张瑞敏当时要求所有的人都来参观,然后要求谁做的这个冰箱,谁自己把它砸掉。许多老工人都流泪了,因为那个时候,工厂都开不出工资。
目的:
“
如果便宜处理给你们,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
明天是760台,后天是7600台…,砸冰箱就是要告诉海尔人,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结果:
对“制造不合格冰箱”这种行为的处罚就是亲手把冰箱砸掉!通过这种负激励使海尔获得了对质量原则和用户原则的坚守!最终造就了海尔今天的成功!